在王瑀看来,碳酸锂的实际成本在3万元/吨左右,所以售价没有任何理由涨到50万-60万元。他说,“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估计还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甚至下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王瑀强调,锂电池的演变从液态开始,但终极肯定是固态,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安全性。目前行业内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各方面进展都不错,然而距离产业化还比较遥远。
(相关资料图)
“碳酸锂的价格取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以及整车厂的敏感度,现在资源并不短缺,生产难度也不大,很快会回归到正常的经营范围。”近期,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接受中国经济网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动力电池发展趋势是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固态电池在短中期内是较好的解决方案。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
固态电池是终极目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迈入700万辆台阶,同比增长90%以上,市场占有率为25.6%;保有量达到1300万辆,占比超过4%。“汽车电动化进入到实质性的商业化大规模应用阶段。”王瑀感叹道。
然而,动力电池在技术层面依然存在较多问题。王瑀表示,一方面是能量密度不够高、续航里程不够长,部分车辆有虚标趋势;另一方面,电池包体积有限,难以大幅提升续航。此外,受成本压制影响,动力电池逐渐向磷酸铁锂倾斜。
与此同时,电池自燃等安全问题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王瑀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使用了有机电解液,否则满充电池也不会有安全隐患。电池在短路或极端情况下引起了电解液燃烧、汽化,并和正极材料发生反应,产生爆炸性气体,造成了安全隐患。”
“锂电池的演变从液态开始,但终极肯定是固态,一方面是可以提高能量密度,另一方面也能提升安全性。”王瑀强调,目前行业内对固态电池的研究各方面进展都不错,然而距离产业化还比较遥远。
王瑀认为,对动力电池企业而言,目前海外市场是非常大的机遇。现在海外市场缺少动力电池,尤其是欧洲和北美可能有400-500GWh的缺口。但他也提醒,中国电池企业走出去也面临很大挑战,一方面,美国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法案;另一方面,受审查机制和时间节点影响,在欧洲建厂周期较长。
据悉,孚能和戴姆勒合作的海外工厂,2021年第四季度开始投产;国内镇江工厂今年下半年投产,出货量将近10GWh。王瑀说,“我们与戴姆勒的合作进展非常顺利,目前主要供应三个地区,一是中国的合资企业——北京奔驰;二是出口欧洲;三是出口北美。目前包括奔驰EQA、EQB、EQE和EQS等车型,都可以看到孚能电池的使用。”
碳酸锂价格有望继续下探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飞速发展,部分车企去年为完成业绩赔钱购买电池,导致碳酸锂价格大涨。“一年内,从5万-6万元涨了约10倍,整车厂和电动汽车厂为锂产业贡献了接近1000亿的利润,这对我们也造成很大冲击,”王瑀说,孚能三分之二依赖出口,运输周期和定价机制带来的影响很大,我们受到原材料价格和外汇波动的双重影响。
“今年,整车厂不可能花很多钱‘赔本赚吆喝’,如果价格达不到预期,甚至会选择减产。再加上钠电池的量产,也对碳酸锂和氢氧化锂行业造成了冲击。”王瑀说,2022年碳酸锂和氢氧化锂的供需实际处于平衡状态,原材料短缺有很大的炒作因素。
在王瑀看来,碳酸锂的实际成本在3万元/吨左右,所以售价没有任何理由涨到50万-60万元。他说,“现在碳酸锂的价格已经下降到25万元/吨,估计还会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甚至下探到10万元以下也不是没有可能。”
孚能科技最好的杀手锏就是备案,用技术解决目前的资源瓶颈问题。王瑀指出,2018年钴价疯长,我们把钴去掉;2022年锂价疯长,就用钠来作为解决方案,从而减少原材料制约带来的影响。
王瑀认为,国内锂资源尚未完全勘探,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大;反观碳酸钠的价格仅为2000元/吨,因此钠电池发展更适合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他说“解决锂和钴的资源制约问题后,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方向将更有可控性和可预测性,发展会更加平稳。
据王瑀介绍,今年孚能的钠电池将进入量产阶段,计划短期内取代300公里以下的经济型车型;中期取代500公里以下的车型;未来将提供钠电池和三元相结合的方案。此外,孚能去年推出SPS路线,提供10分钟充满400公里的选项,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进一步发展,实现“双碳”目标。(中国经济网 记者姜智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