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取向,实现了较好的调控效果,有力支持经济发展恢复向好。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3月末人民币贷款、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1.8%、12.7%和10.0%。信贷结构持续优化,3月末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26.0%和41.2%。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信贷成本稳中有降,3月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较去年同期下降0.41个百分点,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14%,较去年同期下降1.35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3月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717元,较上年末升值1.4%。
报告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得到缓解,经济增长好于预期,市场需求逐步恢复,长期发展还具有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也要看到,国内经济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全球经济增长趋缓,通胀仍处高位,主要央行政策紧缩效应显现。对此,既要坚定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充分发挥货币信贷政策效能,全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总量适度,节奏平稳,搞好跨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稳固支持,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提升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关注物价走势边际变化,引导稳定社会预期,支持构建粮食、能源等保供稳价体制机制,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持续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效能,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的重要作用,保持利率水平合理适度。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保持再贷款再贴现工具的稳定性,运用好实施期内的阶段性工具,为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供有力支持。持续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有效带动激发民间投资。(吴秋余)
责任编辑:张栋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