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作为丝路重要廊道,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
(相关资料图)
由文化和旅游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共同主办的“交融汇聚——新疆精品历史文物展”6月1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启幕。
海报设计:刘晓雪
展览分为“亘古悠长”“万里同文”“互鉴融通”“交相辉映”四部分,展出新疆精品历史文物209件(组),其中一级品达52件(组),包括彩陶、青铜器、玉器、金器、木器、锦绣服饰、简牍文书、毛罽氍毹、绘画雕塑、印章钱币、碑铭刻石等新疆文物主要品类。
虎纹圆形金牌饰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直径约5.3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此次展览展出的重点文物不胜枚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虎纹圆形金牌饰十分珍罕。该金牌饰用圆形模压捶揲的方法制出一只凸起的老虎纹样,整体卷曲成圆形,虎前体作曲立状,昂首呈起跃式,肩部和臀部装饰螺旋纹,饰有飞翼,后肢朝上翻转,极富动感,属于典型的欧亚草原风格的纹样。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通高40.6厘米 1983年新源县71团渔场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的铜武士俑在展厅中十分引人瞩目。该武士俑是用红铜合磨铸而成。他头戴顶附弯钩的高顶遮沿帽,上身赤裸,腰间系短裙,左腿屈起,右腿下跪,双手环握,拳心相对,拳眼向上,手中各有一孔管,原应该有物件插入,双目凝视前方,显得威武有力。其形象很有可能是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塞人,作为游牧民族,塞人在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
烟色狩猎纹印花绢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长44厘米,宽29厘米 1973年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另一件的烟色狩猎纹印花绢也独具特色。这块织物为多块拼对复原,存左幅边,平纹地。主图案为一头向右奔跑状马,上骑一回首射狮狩猎者,马后为一立状张牙舞爪狮子,猎狗追兔,猎鹰捕鸟,以及植物环绕狩猎者。整个画面生动写实,气氛紧张。马的颈后部有烙印,应为当时官马的标记。图案上下连续,左右对称,反映唐代上层社会狩猎活动的一种情景。采用夹缬花板印花,先染绢为烟色,用模板夹紧织物,涂浆剂,除去深色,遗有浅白或浅黄色图案,洗净浆剂即为成品。据介绍,这件典型的带有萨珊王朝风格的狩狮风格织锦是丝绸之路上多种文化因素相互演化的结果。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览紧扣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展示和价值阐发,紧扣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的阐明,充分展示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实证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各民族命运始终同中华民族整体命运紧密相连,中华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本文由国家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