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市场出现了一些质疑: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但银行业为何能够获得高额利润?
8月17日,央行发布《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并在专栏1中提到要合理看待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水平。
《报告》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达到337万亿元,近5年年均增速约10.4%。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信贷市场竞争加剧,尤其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贷款利率下降较多,银行盈利能力有所下降。
2023年第一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为6679亿元,同比增长1.3%,增速较上年同期低6.1个百分点;净息差为1.74%,资产利润率为0.81%,同比分别下降0.23个和0.08个百分点,单位资产盈利能力降低,利润增长主要依靠资产规模扩大来“以量补价”。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利润保持增长,但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有所下降。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主要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及向股东分红,并通过资本的杠杆作用再次作用于实体经济。相对而言,国内银行资本补充渠道少、难点多、进展慢,存在较大资本缺口。
例如,由于目前A股上市银行的平均市净率(P/B)为0.58,通过发行普通股等外部渠道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能力较为有限。因此,《报告》指出,在拓展外源资本补充渠道的同时,保持内源资本补充能力尤为重要,而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是内源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增强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风险的能力,维护境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宏观经济的信心。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国有大型银行积极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头雁”作用,通过将利润进行转移支付方式直接作用于实体经济。2018~2022年,六大行累计净利润约5.7万亿元,向股东分配红利约1.8万亿元,占净利润的32%。其中,向国有股东的分红是中央财政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相关分红资金最终通过减费让利、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作用于实体经济。
此外,为支持稳住经济大盘,银行业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融资力度,进一步加速了资本消耗,保持合理盈利水平十分必要。2018~2022年,六家大型银行分红后留存利润约3.9万亿元,主要用于补充自身核心一级资本。
另有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大型银行市场份额并不多,不存在垄断获利问题。六家大型银行净利润在商业银行中的份额与其资产份额基本匹配。数据显示,2022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319.8万亿元,其中六家大型银行总资产156.3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49%。2022年,我国商业银行净利润2.3万亿元,其中六家大型银行净利润1.3万亿元,占全部商业银行的56%,与其资产在商业银行中的占比基本匹配。
《报告》强调,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诸多困难挑战,在此过程中需进一步发挥银行服务实体经济重要作用,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考虑到金融周期和经济周期往往不完全同步,银行信贷风险暴露需要一段时间,应有一定的财力准备和风险缓冲。允许银行通过合理方式维持自身稳健经营,可以提升其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能力。当然,商业银行盈利状况也会随着经济周期波动,对此应理性看待,不必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