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2、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
(资料图)
3、畜之,弗利其家,弗如复之”。
4、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下。
5、其夜玉明,光照一室。
6、田父称家大怖,复以告邻人。
7、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殃可销。
8、”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9、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
10、魏王召玉工相之。
11、玉工望之,再拜却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12、”王问价。
13、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之。
14、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15、”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16、――节选自尹文《尹文子·大道上》。
17、译文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
18、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19、”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
20、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事告诉邻居。
21、(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
22、”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 丢到很远的野外。
23、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
24、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
25、”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
26、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
27、”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28、扩展资料:这个故事说明:真的可能被诬为假,最后又恢复其本来面目,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骗走,终于又被确认为宝玉。
29、这和野鸡讹为凤凰以致弄假成真恰恰相反。
30、同样属于名实相违的现象,假话不可以轻信,农夫受骗即在于此。
31、诬名可以得实,骗子亦可能得逞,邻人即属于此。
32、这和卞和献玉颇为相近,也是真的不被赏识而险遭埋没,尹文子所说的是非即真伪,从长远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33、但是,真的美的东西有时并不被了解而获得其价值,如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弃。
34、尹文子把深奥抽象的名实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有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3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田父得玉。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